2.1给水处理基础
2.1.1什么是给水处理?
给水处理是将地表水或地下水等自然水体处理成为符合生活饮用或工业使用水质要求的加工过程。给水处理的目的是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及其他有害成分,处理过程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物理化学等工艺。本书中的所谓给水处理还特指将自然水体深加工之前的预处理。
给水处理工艺将随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而定;原水水质条件较好,则处理工艺简单;产水水质要求高,则处理工艺复杂。
2.1.2 自然水体中常见污染物有哪些?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剧增,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普遍存在,国内七大水系和许多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以及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污染物质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以污染特征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无毒无害的无机污染物此类污染物一般无直接毒害作用,但可严重影响水体的使用功能。例如,泥沙等颗粒状无机杂质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流态;酸度或碱度过高以及氮或磷等营养物质过多的水体均属此类。
(2)有毒有害的无机污染物此类物质主要有氰化物、砷化物和汞、镉、铬锌、铜、镍、铅等重金属离子
(3)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又称耗氧有机物)此类污染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脂肪等自然生成的有机物,它们可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降解成无机物。
(4)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此类污染物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可在生物体内富集,具有“三致”特性。它们主要包括天然的纤维素、木质素等植物残体,以及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2.1.3 什么是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生活饮用水一般指人类饮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是关于生活饮用水卫生和安全的技术法规,由一系列的水质指标及相应的限制值组成。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旨在从三个方面保障饮用水的生和安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水的感官性状良好。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分为微生物学指标、水的感育形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四大类。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要考虑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选择的指标及相应限制的可测性、现有水处理工艺水平、用水者经济上的承受力等问题。标准中涉及的指标越多、限制越严格,对水处理工艺水平要求越高,处理成本越高。
目前正在执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含水质常规指标38项,非常规水质及限值64项,消毒剂常规指标4项。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常规指标及限值见表2.1.3。
原水:是指未经处理的水,即进入水处理各工序之前的水。
软化水:是指将硬度(主要指水中的Ca+、Me2+)去除或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水。水在软化过程中仅降低硬度,而总含盐量保持基本不变。脱盐水:是指将盐分除去或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水,其含盐量为1~5mg/L,或电导率为1.0~10.0uS/cm。
纯水:是指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如SiO,CO,等)去除或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水,其含盐量小于1mg/L,或电导率为0.1~1.0uS/cm。
超纯水:是指将导电介质几乎完全除去,同时不离解的气体、胶体以及有机物质(包含细菌等)也被去除至很低程度。超纯水的含盐量小于0.1mg/L,电导率为0.1~0.055pS/cm,电阳率(25℃)>10M。cm;理想纯水电导率为.05uS/cm,电阻率(25℃)为18.3M·cm。
2.1.5 饮用纯净水标准是什么?
饮用纯净水是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原料,通过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蒸馏法及其他适当的加工方法制取,并密封于容器中且不含任何添加物的可直接饮用水。饮用纯净水应符合表2.1.5所示GB/T17324-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
2.1.6 什么是管道直饮水?
管道直饮水是指利用过滤、吸附、氧化、消毒等装置对饮用水做进一步的净化处理后,通过独立封闭的循环管道输送的直接饮用水。管道直饮水按照水源和处理工艺的不同,分为管道饮用净水和管道饮用纯净水。
管道饮用净水是通过微滤、超滤、纳滤等净化处理工艺制成的管道直饮水,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器卫生安全与功能评价规范--一般水质处器》水质要求。其中,色度低于5度、浑浊度低于1NTU、耗氧量低于2mg/l细菌总数少于50cfu/mL;纳滤处理装置的出水还必须符合《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要求。
管道饮用纯净水是通过反渗透、蒸馏等净化除盐处理工艺(脱盐率>95%)制成的管道直饮水,其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器卫生安全与功能评价规范--反渗透处理装置》出水水质的要求,浑浊度低于0.5NTU。【牧马河】[陕西利欧智慧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