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瓶水的成本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瓶子里的这些水,究竟值多少钱?答案可能出乎意料,但细想又合情合理。
一瓶水中,水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想想看,水厂大多建在千岛湖这样的天然水源地旁。水是自然资源,几乎是取之不尽,顶多有一些过滤、消毒之类的处理成本。
我们可以看一眼几年前农夫山泉上市时的招股书,“取水及处理成本”所占的比重,每年都在总收益的1%之内,是几项成本中最低的。而以包括PET塑料在内的原材料部分,占比常年在27%左右,是取水成本的40倍左右。换句话说,一瓶水里最值钱的部分,其实是瓶子本身。远川研究所还曾经根据农夫山泉的公开数据,精算出过农夫山泉更具体的成本结构。你看,一瓶农夫山泉的成本
中,水其实只占到3分钱、包装占到2毛钱。剩下的,是运费、广告、人员成本等其它开支、以及农夫山泉自己的利润等。最终,一瓶农夫山泉的出厂价,大约是0.59元。
数据来源:远川研究所
你可能要说,等等,不对啊,我在超市买到的农夫山泉,不都是2块钱吗?你这怎么是不到6毛钱,差了3倍还多?没错,这就要隆重请出瓶装水成本结构中,最大的大头:渠道成本。
0.59元,只是出厂价。但你是跑到农夫山泉工厂门口,排队等着领水吗?当然不是。你是在超市、便利店、甚至是街头巷尾的移动三轮车摊位上买到它。这个过程,厂家会发给各省的省代理、省代理发给市代理、市代理再一级级发给县、镇、乡代理。而且,瓶装水这个品类有一个特点:货值虽然很低,但重量却极大。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就是一斤重。一箱24瓶,就是二十几斤。装上几箱,随随便便就能上百斤。
于是,每一层转交、都有运输成本。同时每一位参与者,都要有加价和利润空间。最终到你手上,普遍都是2块钱。相信你一定遇到过,如果你在火车站、高速收费站这样的特殊场合,价格可能会到3块甚至4块。如果你是在一些景区,尤其是山上的景区,甚至可能卖到10元一瓶。因为这些水必须由辛苦的挑山工,扛着扁担,一瓶一瓶挑上山去。当然,这里绝不是在说这种体系不够合理。这套体系经过了多年的博弈,它自有其合理性。其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理应分到自己合理的利润。我把这些细节一步步拆给你看,是想告诉你,瓶装水这个品类的天然特点,让它具有这样一个特性:“把水送到你手上”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把水生产出来”的成本。你看,一瓶2元的矿泉水。接近3/4的价格,要花在渠道上。真正“水”的价格,只有1.5%。瓶装水行业还有一个“500公里定律”。
什么意思?就是说从工厂到售卖终端,距离不能超过500公里。否则巨大的运输成本,将会吃掉瓶装水的所有利润。超过这个距离,品牌就是在帮中石化和高速收费站打工。没错,瓶装水,本质就是一个渠道生意。类似的生意,还有啤酒。你看,是不是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啤酒品牌。
南京有金陵啤酒,广东有珠江啤酒、广西有漓泉啤酒、浙江有千岛湖啤酒。就是因为渠道生意的特性,让一家工厂覆盖全国的成本极其高昂,给各地的中小本地品牌留出了生存空间。那些全国性的瓶装水品牌,比如农夫山泉、怡宝、娃哈哈,它们是怎么做的呢?一方面,它们通过密集建厂,用密度降低运输距离,比如农夫山泉,在中国有“十二大水源地”。另一方,它们通过“深度渠道策略”,将自己的经销网络,像毛细血管一样,扎进广阔中国的田间地头。让你在中国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买到它的产品。
网易创始人丁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互联网行业出身的他,曾经对瓶装水这样的行业不屑一顾。直到有一次,他去新疆旅游,游到天山深处,感到无比口渴。看到路边一个老太太,抱着一个箱子卖水,他拿一瓶水一看,娃哈哈。哇。丁磊说,那一刻,他真正对这些传统企业产生了敬佩之情。在那个中国最偏远的地带,在那个连可口可乐都买不到的地方,娃哈哈竟然能将他的产品铺到当地,让口渴的他能当场买到。这是怎样细致又强大的渠道能力。瓶装水品牌最牛的,从来不是生产出了多么好的水,而是能将这瓶水,送到你需要的每一个角落。好,现在你了解了瓶装水的成本结构,也了解了这个行业本质是个渠道生意。可这和行业价格战有什么关系?
本文来源:节选自“刘润”微信公众号
原文标题:农夫山泉,可能正在打一场“不对称战争”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